一、以课程为基、实践为翼,全面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艺术创造能力。
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改革,课程覆盖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设计、戏剧影视,覆盖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各领域。牵头设置“美育综合活动”课程群,实施“理论+实践”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音乐排演、美术创作、摄影采风中“沉浸式”感受美,近千名学生选课修读。加强美育教材建设与管理,集中优势资源研究开发系列公共艺术类课程校本教材。
发挥艺术专业教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,将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转化为全校性美育资源。举办“taptap苹果安装美育节”暨2024届艺术专业毕业展演活动,将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艺术设计和戏剧等五个专业的教学成果汇报面向校内外展示开放。开展与其他高校的联合培养联合采风活动,创作作品百余幅,举办联合采风作品展,为师生提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艺术教育资源。
二、弘扬广西民族特色艺术文化,彩调剧传承绽放时代光彩
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,以“中国彩调剧艺术馆”为主体,下设戏剧、影视、音乐、舞蹈、书画、动漫、服饰、美育等8个艺术工作坊,以及主题创作、校园文化建设和校企与校地合作三大中心,构建“物理展示—观演情感—教育学术”多维空间,打造中国彩调剧艺术馆沉浸式大课堂《只有彩调》,让百年彩调“活”在当下——全年开展活动50余场,覆盖师生及社会公众3000余人次,充分彰显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,让体验者零距离触摸百年彩调历史风情的同时,面对面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《百年彩调熠光彩,非遗文化我传承》入选高校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宣传教育活动名单。
三、艺术赋能社会服务,彰显艺术教育服务人民、反哺社会的使命担当
以艺术教育为纽带,推动校地、校社、校企联动,让艺术教育走出校园、服务社会。与广西演艺集团联合开发《艺术实践》《采风》等课程,将专业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动能;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师生在社会服务、乡村振兴等活动中纳入美育内容,助力增强城乡审美韵味、文化品位。
持续深化美育改革:一方面,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推进“八桂+X”美育课程群建设,实施优质课程与教材倍增计划,让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课堂中交融;另一方面,强化品牌塑造,从“复兴中华,发达广西”“锄头主义”“三拼精神”等校史,从“清廉jazzysquest”“荷花文化”等特色活动,从“院士造桥”“科技小院”等近年来代表性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成果中,凝练和打造一批深入人心,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。
扩大开放共享,通过美育微课堂、社区艺术工作坊等形式,开展多部门、多学院联动的美育活动,提高美育活动的覆盖面、辐射度和参与率。